显密文库 般若文海 大藏经 佛教音乐 在线抄经
佛教辞典
大藏经全文检索
佛教辞典总汇[在线阅读]
 
 选择要查阅的辞典
  佛学大词典
 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
  中国百科全书
  英汉对照词典
  三藏法数
  佛学常见辞汇
  法界次第初门
  法门名义集
  俗语佛源
  法相辞典
  翻译名义集
  佛学次第统编
  五灯会元
 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
  历代名僧辞典
  阅藏知津
 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  阿含辞典
  佛识慧集
 
【经量部(Sautrantike) 】

  jingliangbu

  小乘佛教派别。又称说转部、说经部,简称经部。部派佛教中最晚出的一派。主张在佛教三藏中应以经而不以律、论为正量或正确的认识根据,故名。其特点是将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(蕴)和认识的对象(处)都认为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感觉材料,都是假名,只有人们的认识才是事物固有的体性(界)。

  学说渊源  经量部渊源于说一切有部(简称有部)的譬喻师,创导者为北印度坦叉始罗的鸠摩罗多(童受),然而由譬喻师转为经量部并建立经量部学说的却是室利罗多(胜受)。室利罗多曾于阿逾陀(无敌城)造《经部毗婆沙论》,但此书早佚,其主要内容尚保存在玄奘译的《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》中。世亲曾依经量部学说写在《俱舍论》,也是研究经量部学说的主要著作。该部学说虽渊源于说一切有部,但与说一切有部的率点有许多不同之处。经量部认为:现在实有,过去、未来无体。这一基本观点,是在接受大众部的影响与批判说一切有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。因之,可以说经量部是小乘内部备派宰的辩难和大、小乘之间论战拉物。

  原子论  是印度哲学中后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在佛教各派中也颇流行,其中以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最为突出。法称在《量评释论·现量品》中,对经量部的原子论有较详细的论述。认为孤立、分散的原子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,而只有原子在无间隙的结合、积聚时,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。对此,《量评释论注释》中提到过一种反对意见:个体原子是超感觉的,因之把超感觉的原子积聚起来自然也不能产生知觉。从而积聚的原子也不能成为认训的对象。针对这种反驳,经量部指出:个体原子是超感觉的,诸如对象、感官、光、精神集中等分开来说虽皆不能产生认识,但是当它们在一起活动时就会产生认识。个体原子固然不能使人产生知觉,可是当许多愿子积聚在一起时,就会产生一种俱本原子所没遥新增添的优点。具有这种优点的原子积聚就会产生两种作用:一是在认识中投入自身的形象,二是成为产生认识的原因。具有这两种作用,就能成为认识的对象。

  虽然,经量部的这种主张必然导致承认正确的认识,就意味着感觉与事实的一致,亦即承认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。虽然原子论并非经量部学说体系的基础,但它毕竟是构成其基础的一个部分。

  无我论  经量部坚持原始佛教的无我论。世亲根据经量部的学说,在《俱舍信纸·破我品》中就曾驳斥了犊子部的有我论。《破我品》首先从“由我执力诸烦恼生,三有轮回无容解脱”开始,展开了对有我论的批判。犊子部主张补特伽罗(我)为谛义、胜义,并谓补特伽罗非即蕴、离蕴,亦即补特伽罗与五蕴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犹如火与薪的关系。对此,经量部指出,火与薪非一则异非异则一,故非一非异之说就根本无法成立。又如关于如何认识补特伽罗的问题,犊子部主张无论据六识中的任何一识皆可知有补特伽罗。世亲则指出,辨识人皆以不同之法为其对境,怎能知有补特伽罗呢?通过辩难,犊子部提出,如否定补特伽罗就无法解释轮回解脱的问题。对此,经量部虽然有辩驳,但仍难解决无我论与轮回解脱之间的矛盾。

  随界论  经量部也承认业报轮回学说。尽管他们否认补特伽罗实有,但其随界论的主张却暗暗地脱离了他们的心外实在论。既然已经把细意识说引进了自己的体系,就无法否认补特伽罗的存在。实际上,这和大众部的极本识,化地部的穷生死蕴、上座部的有分识在本质上并无差别,都是生死轮回的主体。

  随界论受大众部的影响很深,并对以后大乘佛这有深刻的影响;同时,他们把自己意识的变相看作认识对象的观点也被以后的陈那所接受,并导入瑜伽行派的体系。因这,可以说经量部是瑜伽行派的先驱或唯识说的理论来源。

  与有部的分歧  经量部和说一切有部虽然都主张外界实在说,但两者的认识论却是非常不同的。有部主张对象,感官、知识三者同时存在,并根据三者的相互关系而形成认识。经量部则从建立在刹那灭论基础上的物心三元论出发,不承认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,雍认识即因果关系。对象为因,知识为果。法称对此曾有过论证,认为原因必在结果之前,对象必在知识的一刹那之前。

  根据经量部的刹那灭论,既然对象与知识不能同时产生,那么怎样才能认识对象呢?他们的回答是:对象是把自身形象投入知识的原因。

  显然,经量部并不认为人们能够直接认识外界的对象,人们认识的只不过是对象在刹那间投入人们自己意识中的形象而已。他们说的对对象的认识,也就是对自己意识的认识。法称认为仅从感官、光、精神集中等各种原因中并不能获得感性认识。同时,根据瑜伽行派所主张的等无间缘也无法说明这点,所以还必须利用推理来寻求形成这些原因的原因。这个原因就是外界。它是可以根据遮诠的方法来加以证明的。 (高 杨)

[中国百科全书(佛教篇)]


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 ---教育性、非赢利性、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[无量香光佛教世界] 管理员信箱 alanruochu_99@126.com [沪ICP备05006631号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