显密文库 般若文海 大藏经 佛教音乐 在线抄经
佛教辞典
大藏经全文检索
佛教辞典总汇[在线阅读]
 
 选择要查阅的辞典
  佛学大词典
 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
  中国百科全书
  英汉对照词典
  三藏法数
  佛学常见辞汇
  法界次第初门
  法门名义集
  俗语佛源
  法相辞典
  翻译名义集
  佛学次第统编
  五灯会元
 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
  历代名僧辞典
  阅藏知津
 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  阿含辞典
  佛识慧集
 
【十境 】

 (名数)台宗于观法,立所观之十种。一、阴境,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。十境以阴为初,有二义。一现前,一依经。现前者,人受一期果报之身,即是五阴。五阴之重担常自现前,是故为初观。依经者,大品般若言之,声闻依四念处而行道。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也。又经中多列法门,无非以五阴为首,是故为初观。此但就五阴之通总而言之。若专论所观之境,则必于五阴中,除去前四阴,的取第五之识阴,为所观之境也(所谓介尔阴妄之一念也)。二、烦恼境,无始以来积集之重惑,今因用观观察阴境而即发,譬如流水,寻常不觉其急,若概之以木,即流奔而不能止遏。此时应舍阴境,而观烦恼境。三、病患境,病起之因虽多,然不过四大增损有患而生,又因观境惑,而激动四大,而有患生,身若染病,则废修圣道,若能观察而弥用心,则复须识其病之源由,宜以何法治之,或内观力,或术,或医,其病若愈,则圣道可修,为是宜观疾患境也。四、业相境,修行之人无量劫来所作之善恶业,或已受报不复更发,或未受报,而于静心中忽然俱发。盖为善业将受报,故发,恶业来责报,故发。于此善恶之相现时,勿喜,勿怖,弥须用观谢业,行一成心取道,为是宜观业相境也。五、魔事境,此由观前诸境,惑尚未破,天魔尚恐彼比丘出其境界,而度他,使我民属失,使我宫殿空,又虑彼得大神通得大智慧,必当调伏控制我,我今应豫破之,坏彼善根,故有魔事发,治魔之法有三,初当观察而诃弃之,如守门人,遮恶而不进,二当自头至足一一谛观,身心了不可得,魔何自而来,欲恼何等,如恶人入舍,处处照舍而使不得住,三观之而不去,即当强心抵捍,以死为期,一心用观使道行成就,为是宜观魔事境也。六、禅定境,魔境已过,而真明未显,以观之故,过去修习之诸禅纷现,当置魔事而用观观之,良以禅为乐美妙喜,而生耽味,故虽免魔害,而更为定所缚,如避火而堕于水。于正行无益。为是宜观禅定境也。七、诸见境,因诸邪见或禅而发,或因闻而发,因禅而发者,谓因心静而后观转明,有如见解通彻妙悟也。因闻而发者,谓广能晓悟诸法而聪辩也。此见解分明,此晓悟聪辨虽因禅因闻而发,然不当以理推之,皆属邪见实非见解聪辨。此等见发,即须用观观之,使达正道,而不为所障。为是宜观诸见境也。八、慢境,既伏诸见,妄执之心即息,无智者谓为涅槃,滥明高位,大起憍慢,慢心既发,则废正行,为是宜观慢境也。九、二乘境,见慢之心,既因修观而息,则前世所习之小志因静而发,盖小志溺于空寂,不能到大乘究极之地,所谓宁起疥癞野干之心,勿学声闻缘觉之行是也。故二乘之境界若发,则亦须用观观察之,使不生害,为是宜观二乘境也。十、菩萨境,见慢之心既息。而或发前世所习三教菩萨境界之心,今修观者既依大乘圆顿之妙教,同解立行,故藏等三教之菩萨境界心若发,亦须观察,勿使生害,为是宜观菩萨境也。此十境,一一皆为十乘观法所观之境。若论十境之生起,则由观阴境而发下九境,能所相扶,次第出生,故成十。若论下九境,则互发不定,无复次第。可知阴境常现前,若者发,若者不发,恒得为观。下九境发,则皆用十乘观法观之,不发则不观。见止观五。

[丁福保佛学大词典]


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 ---教育性、非赢利性、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[无量香光佛教世界] 管理员信箱 alanruochu_99@126.com [沪ICP备05006631号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