显密文库 般若文海 大藏经 佛教音乐 在线抄经
佛教辞典
大藏经全文检索
佛教辞典总汇[在线阅读]
 
 选择要查阅的辞典
  佛学大词典
 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
  中国百科全书
  英汉对照词典
  三藏法数
  佛学常见辞汇
  法界次第初门
  法门名义集
  俗语佛源
  法相辞典
  翻译名义集
  佛学次第统编
  五灯会元
 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
  历代名僧辞典
  阅藏知津
 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  阿含辞典
  佛识慧集
 
【瑜伽师地论(百卷 许敬宗序) 】
弥勒菩萨说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
  本地分第一。一者五识身相应地。二者意地。三者有寻有伺地。四者无寻惟伺地。五者无寻无伺地。六者三摩呬多地。七者非三摩呬多地。八者有心地。九者无心地。十者闻所成地。十一者思所成地。十二者修所成地。十三者声闻地。十四者独觉地。十五者菩萨地。十六者有余依地。十七者无余依地。如是略说十七,名为瑜伽师地。
  五识身相应地第一。谓五识身自性,所依,所缘,助伴,作业、自性。谓了别五尘,所依,谓五净色根。及前灭意,种子,阿赖耶识,所缘,谓五尘境。助伴,谓相应心所。作业,谓了别自境,自相,现在,一剎那,又随意识转,随善染转,随发业转,又复能取爱非爱果。复次要眼不坏,色现在前,能生作意,正复现起,所生眼识,方乃得生,余四亦尔。应观所依如所乘,所缘如所为事,助伴如同侣,业如自功能。又所依如家,所缘如自受用,助伴如仆使,业如作用。
  意地第二。意自性,谓心意识,彼所依,谓等无间依,种子依。彼所缘,谓一切法如其所应,彼助伴,谓五十一心所有法。彼作业,谓望余识身有胜作业,有七种分别所缘。(一有相分别。善名言者所起分别。二无相分别。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。三任运分别。随境势力任运而转。四寻求分别。五伺察分别。六染污分别。顾恋过去,希乐未来,执着现在,若欲恚害等,随一烦恼随烦恼相应。七不染污分别。若善,若无记,谓出离分别,无恚分别,无害分别,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,或威仪路,工巧处,及诸变化,所有分别,如是等类,名分别所缘。)
  有三种审虑所缘。(一如理所引。二不如理所引。三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。)若醉、若狂、若梦、若觉、若闷,若醒,若能发身语业,若能离欲,若离欲退,若断善根,若续善根,若死,若生等。
  种子,若烦恼品所摄,名为粗重,亦名随眠,若异熟所摄,及余无记品所摄,唯名粗重,不名随眠。若信等善法品所摄种子,不名粗重,亦非随眠。法差别分别,有六百六十。
  有寻有伺等三地,略以五门施设建立:一界。二相。三如理作意。四不如理作意。五杂染等起。界建立有八相:一数。二处。三有情量。四有情寿。五有情受用。六生。七自体。八因缘果。数者,三界。处所者,欲界三十六处(八大地狱,八寒地狱,饿鬼处,非天处,四大洲,八中洲,六欲天,魔宫,即他化摄。而高胜)。色界十八处(无想,即广果摄,复有超过净居大自在住处,十地菩萨得生其中)。无色界四处所,或无处所。相施设建立有七种:一体性。二所缘。三行相。四等起。五差别。六决择。七流转。如理作意建立有八种:一依处。二事。三求。四受用。五正行。六声闻乘资粮方便。七独觉乘资粮方便。八波罗密引发方便。不如理作意十六种:一因中有果论。二从缘显了论。三去来实有论。四计我论。五计常论。六宿作因论。七计自在为作者论。八害为正法论。九有边无边论。十不死矫乱论。十一无因见论。十二断见论。十三空见论。十四妄计最胜论。十五妄计清净论。十六妄计吉祥论。杂染施设建立三种:一烦恼。二业。三生。
  三摩呬多地第六。总标故,安立故,作意差别故,相差别故,略摄诸经宗要等故。总标有四:一者静虑,谓四静虑,二者解脱,谓八解脱。三者等持,谓空无愿无相三。又有寻有伺等三,又小大无量三,又一分修具分修二,又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三,又四修定,又五圣智,又圣五支,又有因,有具,圣、正、三摩地,金刚喻三摩地,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。四者等至,谓五现见三摩钵底,已见谛者,修此等至,是故名为现见等至。八胜处,十遍处,四无色,无想、灭尽定。安立者,谓唯此等,名等引地,非于欲界心一境性,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。欲界不尔,非欲界中,于法全无审正观察。作意差别者,谓七种根本作意,及余四十作意。所缘差别者,略有四相:一所缘相。二因缘相。三应远离相。四应修习相。由四因缘,入初静虑,乃至有顶。谓因力,方便力,说力,教授力。
  非三摩呬多地第七。略有十二种相:
  有心无心二地第八、第九。一地施设建立门。二心乱不乱建立门(诸倒乱心,名无心地)。三生不生建立门(八因缘故,心或生或不生,名无心地)。四分位建立门(六位无心)。五第一义建立门(唯无余依涅盘界,名无心地)。
  闻所成地第十。谓于五明处,名句文身义中,无倒解了,一内明处(一由事施设建立相。二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。三由摄圣教义相。四由佛教所应知处相)。二医方明处(一于病相善巧。二于病因善巧。三于已生病断灭善巧。四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)。三因明处(一论体性。二论处所。三论所依。四论庄严。五论负堕。六论出离。七论多所作法,体性有六种:一言论。二尚论。三诤论。四毁谤论。五顺正论。六教导论。处所亦六种,所依有十种,所成立义有二:一自性。二差别。能成立法有八:一立宗。二辩因。三引喻。四同类。五异类。六现量。七比量。八正教。又同类者复五种:一相状相似,二自体相似。三业用相似,四法门相似。五因果相似,异类翻此。现量有三种:一非不现见。二非已思应思。三非错乱境界。又一色根现量。二意受现量。三世间现量。四清净现量。比量有五种:一相比量。二体比量。三业比量。四法比量。五因果比量。正教量者:一不违圣言。二能治杂染。三不违法相。庄严有五种:一善自他宗。二言具圆满。三无畏。四敦肃。五应供。负堕有三:一舍言。二言屈。三言过。出离者:一观察得失。二观察时众。三观察善巧及不善巧。多所作者:一善自他宗故,于一切法能起谈论。二勇猛无畏故,处一切众能起谈论。三辩才无竭故,随所问难能善酬答)。四声明处(一法施设建立相。二义施设建立相。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相。四时施设建立相。五数施设建立相。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)。五工业明处(营农,乃至音乐十二工业)。
  思所成地第十一。一由自性清净故。二由思择所知故。三由思择诸法故。
  修所成地第十二。一者修处所。二者修因缘。三者修瑜伽。四者修果。如是四处,七支所摄:一生圆满(依内有五,依外有五)。二闻正法圆满(若正说法,若正闻法)。三涅盘为上首。四能熟解脱慧之成熟(毗婆舍那支成熟,奢摩他支成熟)。五修习对治。六世间一切种清净。(一得三摩地。二三摩地圆满。三三摩地自在)。七出世间一切种清净(一入圣谛现观。二离诸障碍。三为欲证得速疾通慧,作意思惟诸欢喜事。四修习如所得道。五证得极清净道,及果功德)。
  声闻地第十三。初瑜伽处种性地品第一(种性自性。种性安立。住种性者所有诸相。住种性补特伽罗)。趣入地品第二(自性。安立。诸相。已趣入补特伽罗)。出离品第三(由世间道而趣离欲。由出世道而趣离欲。若此二道所有资粮)。第二瑜伽处(补特伽罗品类差别二十八种。由十一差别道理,建立补特伽罗。有四种所缘境事。有四教授。有三胜学。有十种随顺学法,对治十种违逆学法。有四种瑜伽坏。有四瑜伽﹕一信,二欲,三精进,四方便。有四作意,有四种瑜伽所作。有三种瑜伽师。有二种修:一想修。二菩提分修。有四修果即预流等。有六种补特伽罗异门。略有八种补特伽罗,略有四种建立因缘。略有四魔,有无量种魔所作事。由三因缘发趣,空无有果,一由诸根未积集故。二由教授不随顺故。三由等持力微劣故)。第三瑜伽处(安住正念,往诣师所,师既庆慰,四种审问。四种处所。四种寻求。五处安立。一护养定资粮处,二远离处。三心一境性处。四障清净处。五修作意处)。第四瑜伽处(由七作意,离欲界欲。由七作意,证出世果)。
  独觉地第十四。一种性。二道。三习。四住。五行。
  菩萨地十五。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(一持。二相。三分。四增上意乐。五住。六生。七摄受。八地。九行。十建立)。发心品第二(一自性。二行相。三所缘。四功德。五最胜)。自他利品第三(一自利处。二利他处。三真实义处。四威力处。五成熟有情处。六成熟自佛法处。七无上正等菩提处)。真实义品第四(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。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真实性。复有四种:一世间极成真实。二道理极成真实。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。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)。威力品第五(一圣威力。二法威力。三俱生威力)。成熟品第六(一成熟自性。二所成熟补特伽罗。三成熟差别。四成熟方便。五能成熟补特伽罗。六已成熟补特伽罗)。菩提品第七(一烦恼障断故,毕竟离垢。一切烦恼不随缚智。二所知障断故,于一切所知无障无碍智)。力种性品第八(具多胜解。求五明处。求闻正法。法随法行。于法正修止观。八种教授。四摄法)。施品第九(一自性施。二一切施。三难行施。四一切门施。五善士施。六一切种施。七遂求施。八此世他世乐施。九清净施)。戒品第十(一自性戒,至九清净戒)。忍品第十一(九忍如上)。精进品第十二(九精进如上)。静虑品第十三(九静虑如上)。慧品第十四(九慧如上)。摄事品第十五(四摄事亦各九种,如上)。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(一设利罗供养。二制多供养。三现前供养。四不现前供养。五自作供养。六教他供养。七财敬供养。八广大供养。九无染供养。十正行供养)。成就八支,能为善友,众相圆满,具五种相,能为善友,所作不虚。成就五相,令善友性,作信依处,由五种相,于所化生,为善友事,由四种相,方得圆满亲近善友,作五种想。应从善友,听闻正法,于说法师,由五种处,不作异意。略有三种修四无量:一有情缘无量,二法缘无量,三无缘无量。菩提分品第十七。二种惭愧,二种坚力持性,五因缘故,心无厌倦,善知五明处论,善知世间,修正四依,修四无碍,二种菩提资粮,大乘三十七品。四行名止,四行名观,十二种善巧方便,四种妙陀罗尼,五种正愿,三三摩地,四种法嗢陀南(无常、苦,无我、涅盘寂静)。菩萨功德品第十八。五希奇法,五不希奇法,而名成就甚希奇法,五种其心平等,五种非饶益事,五种常当欣赞,五加行,五顺退分,五顺胜法,五种相似相功德,实是过失。五种真实功德,十处无倒调伏有情,六位记别,三种决定。五处定所应作,五处常所应作,十最殊胜,四种施设建立,四种如实遍智,五无量能起善巧作用,说法有五大果胜利,七大性共相应,名为大乘,八法具摄大乘,十种菩萨。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,有五真实菩萨相。分品第二,一善修事业(六波罗密)。二方便善巧有十种。三饶益于他(依四摄事)。四无倒回向(以前三门,回向菩提)。增上意乐品第三。发起七相怜愍:有十五种增上意乐,能作十事。住品第四。一种性住。二胜解行住。三极欢喜住。四增上戒住。五增上心住。六觉分相应增上慧住。七诸谛相应增上慧住。八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。九有加行有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。十无加行无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。十一无碍解住。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。由能摄持菩萨义故,说名为地,能为受用居处义故,说名为住。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第一。略有五种,摄一切生:一除灾生。二随类生。三大势生。四增上生。五最后生。摄受品第二。略有六种:于诸有情无倒摄受。一顿普摄受。二增上摄受。三摄取摄受。四长时摄受。五短时摄受。六最后摄受。地品第三。一种性地。二胜解行地。三净胜意乐地。四行正行地。五决定地。六决定行地。七到究竟地。行品第四。一波罗密多行,二菩提分法行,三神通行。四成熟有情行。建立品第五。诸佛有百四十不共法(三十二相八十随好。四一切种清净。十力、四无所畏、三念住、三不护、大悲、无忘失法、永害习气、一切种妙智)。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发正等菩提心品。有余依地第十六。一地施设安立。二寂静施设安立,三依施设安立。无余依地第十七。一地施设安立。二寂灭施设安立。三寂灭异门安立。
  摄决择分中,五识身相应地,意地。由八种相,证阿赖耶决定是有。谓若离阿赖耶,则依止执受,最初生起,有明了性,有种子性,业用差别,身受差别,处无心定,命终时识,皆不应理。略说阿赖耶识,由四种相建立流转,由一种相建立还灭,一建立所缘转相(了别内执受故,了别外无分别器相故)。二建立相应转相(与五遍行心法,恒共相应)。三建立互为缘性转相(阿赖耶识,一为转识种子。二为转识所依。又诸转识:一于现法中能长养阿赖耶种子故。二于后法中,为阿赖耶得生,摄植彼种子故)。四建立识等俱转转相(或一俱转,乃至或七俱转)。是谓由四种相建立流转,阿赖耶识,是一切杂染根本,由趣入通达修习作意,建立转依。是谓由一种相建立还灭。广明蕴善巧,界善巧,处善巧,缘起善巧,处非处善巧,根善巧。有寻有伺等三地焰摩,名为法王,由能饶益诸众生故。烦恼由五种相建立差别。一自性故。二自性差别故。三染净差别故。四迷断差别故。五对治差别故。业由五相建立差别:一事。二想。三欲乐。四烦恼。五方便究竟。生杂染义略有十一:一,一向乐生(一分诸天)。二,一向苦生(诸那落迦)。三,苦乐杂生(一分诸天人鬼傍生)。四,不苦不乐生(一分诸天)。五,一向不清净生(欲界异生)。六,一向清净生(已得自在菩萨)。七,清净不清净生(色无色界异生)。八,不清净清净处生(欲界般涅盘法,有暇处生)。九,清净不清净处生(色无色界异生)。十,不清净不清净处生(欲界异生,不般涅盘法,设般涅盘法,无暇处生)。十一,清凈清净处生(色无色界诸有学者)。王过失有十,王功德有十,王衰损门有五,王方便门有五,王可爱法有五,能引王可爱法有五。八苦各由五相。下中上三士差别。三摩呬多地,多随烦恼染污相续,不能正证心一境性(一有谄。二有诳。三有诈。四无惭愧。五不信。六懈怠。七忘念。八不定。九恶慧。十慢缓。十一猥杂。十二趣向前行。十三舍远离轭。十四于诸学处不甚恭敬。十五不顾沙门。十六唯希活命,不为涅盘而求出家)。释随身念经。释二解脱。释法因缘经。释眠缠。五种定相违法:一犯戒、二无无间加行、三无殷重加行、四有沉没、五他所扰恼。有三种远离:一住处远离、二见远离、三闻远离。有五厚重过失,能为定障:一忿、二慢、三欲贪、四萨迦耶见、五不能堪忍。四静虑,各有五种所治:初五支、二四支、三五支、四四支。非三摩呬多地。有心地诸心差别而转。略由五相: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。二由胜义道理建立故。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。四由俱有建立故。五由染净建立故。无心地心不生因,略有七种:一缘阙故。二作意阙故。三未得故。四相违故。五断故。六灭故。七已生故。闻所成慧地由五处观察所归,乃可归依。一由身业清净故。二由语业清净故。三由意业清净故。四由于诸有情起大悲故。五由成就无上法故。欲造论者,要具六因:一欲令法义当广流布。二欲令种种信解有情,由此因缘,随一当能入正法故。三为令失没种种义门重开显故。四为欲略摄广散义故。五为欲显发甚深义故。六欲以种种美妙言辞庄严法义,生净信故。思所成慧地,略说有四种思议:一事思议。二有非有思议。三因果思议。四乘思议。修所成慧地,略有十六种修:谓声闻乘相应作意修,大乘相应作意修,影像修,事边际修,所作成办修,得修,习修,除去修,对治修,小分修,遍行修,动转修,有加行修,已成办修,非修所成法修,修所成法修。声闻地,略有十种声闻,谓清净界声闻,已遇缘声闻,杂染界生声闻,清净界生声闻,末法时生声闻,贤善时生声闻,未得眼声闻,已得眼声闻,清净眼声闻,极清净眼声闻。略有七处摄毗奈耶及别解脱:一教敕。二开听。三制止。四犯处。五有犯。六无犯。七出罪。菩萨地有十发心,谓世俗受发心,得法性发心,不决定发心,决定发心,不清净发心,清净发心,羸劣发心,强盛发心,未成果发心,已成果发心。有余依及无余依二地。摄释分,文是所依,义是能依,文有六种:一名身。二句身。三字身。四语。五行相。六机请。义有十种:一地义。二相义。三作意等义。四依处义。五过患义。六胜利义。七所治义。八能治义。九略义。十广义。释略有五:一法。二等起。三义。四释难。五次第。
  摄异门分,言瑜伽者,受持,读诵,问难,决择,正修,加行。
  摄事分中契经事行择摄第一。处择摄第二。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。菩提分法择摄第四。调伏事总择摄。本母事序辩摄。

[阅藏知津 - 明·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]


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 ---教育性、非赢利性、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[无量香光佛教世界] 管理员信箱 alanruochu_99@126.com [沪ICP备05006631号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