显密文库 般若文海 大藏经 佛教音乐 在线抄经
佛教辞典
大藏经全文检索
佛教辞典总汇[在线阅读]
 
 选择要查阅的辞典
  佛学大词典
 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
  中国百科全书
  英汉对照词典
  三藏法数
  佛学常见辞汇
  法界次第初门
  法门名义集
  俗语佛源
  法相辞典
  翻译名义集
  佛学次第统编
  五灯会元
 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
  历代名僧辞典
  阅藏知津
 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  阿含辞典
  佛识慧集
 
【庵摩罗 】

  此云清净识。僧遁注金刚三昧经云:白净无垢识。彼经佛言:诸佛如来,常以一觉,而转诸识,入庵摩罗。何以故?一切众生本觉,常以一觉觉诸众生。令彼众生皆得本觉,觉诸情识空寂无生。何以故?决定本性,本无有动。熏闻云:天台依摄大乘说庵摩罗,名无分别智光,即第九净识也(宗镜云:摩罗净识,湛若太虚,佛性明珠,皎同朗月)。然,据诸论所说第八。若至我见永不起位,即舍梨耶之名,别受清净之称,是则果位名庵摩罗。天台所依摄大乘义取第九识者,非无深致,此依真谛所译梁摄论也。辅行云:真谛三藏云:阿陀那七识,此云执我识,此即惑性,体是缘因。阿赖耶八识,此名藏识,以能盛持智种不失,体是无没无明,无明之性,性是了因。庵摩罗九识,名清净识,即是正因。唐三藏不许此识,云第九是第八异名。故新译摄论不存第九,地论文中亦无第九。但以第八对于正因,第七对于了因,第六以对缘因。今依真谛,仍合六七,共为缘因。以第六中,是事善恶,亦是惑性,委释识义,非今所论。但以三识体性,对于三德三因,于理即足。论家虽云翻识为智,而不即照三识一心,即此一心,三智具足。光明玄云:庵摩罗识,是第九不动。若分别之,即是佛识(宗镜问:无垢净识为佛,决定有心?决定无心?答:据体则言亡四句,意绝百非,约用则唯无量,故知如来,心智能明,非情所及,应以智知)。阿梨耶识,即是第八无没识,犹诸佛所证之理,乃立庵摩罗名。就众生所迷之本,则标干栗陀号。何者?经云:而转诸识入庵摩罗,故知果位名庵摩罗。一切一心识,论云:能作一切种种名字,知是群生所迷之本。辄辨此义,后贤详之(昔住大觉,李相公垂访,问曰:楞严性觉妙明,本觉明妙,此为一法?此为二法?若云二法,性觉即本觉;若云一法,上句安言妙明?下句安言明妙?余即答曰:一法二义,上句言性,性体即寂而常照,故曰妙明;下句言觉,觉用即照而常寂,故曰明妙)。礼记云:人生而静,天之性也;感物而动,性之欲也。斯乃儒家以寂然不动为性,感而遂通曰情。吾宗则以明静真心为性,是理具也;昏动妄念为情,是事造也。故楞严云:从无始来,生死相续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。用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流转,以兹情性,分今十识。前之八识,皆属情也,九十二识,乃当性焉。问:心与于性,同异云何?答:或同或异。言或同者,如楞严云: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。此俱目真。光明云:心识二性,躁动不停。此俱召妄。二名异者,如楞严云:舜若多性可消亡,烁迦罗心无动转。此心真而性妄矣。大意云:随缘不变故为性,不变随缘故为心。此性真而心妄也。忠国师云:迷时结性成心,悟时释心成性。然,真妄二心,经论所明,大有四义,一唯真心。起信云:有随眠烦恼,与无明合,别而分之,是菩萨识。大论云:在菩萨心,名为般若。即其义也。阿陀那识,是第七分别识,诃恶生死,欣羡涅槃,别而分之,是二乘识。于佛即是方便智,波浪是凡夫第六识,无俟复言。宗镜九识十名:一、自体非伪,名为真识。二、体非有无,名无相识。三、轨用不改,名法性识。四、真觉常存,体非隐显,名佛性真识。五、性绝虚假,名实际识。六、大用无方,名法身。七、随流不染,名自性清净识。八、阿摩罗,翻无垢识。九、体非一异,名真如识。十、胜妙绝待,号不可名目识。

[翻译名义集 - 宋·普润法云]


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 ---教育性、非赢利性、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[无量香光佛教世界] 管理员信箱 alanruochu_99@126.com [沪ICP备05006631号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