显密文库 般若文海 大藏经 佛教音乐 在线抄经
佛教辞典
大藏经全文检索
佛教辞典总汇[在线阅读]
 
 选择要查阅的辞典
  佛学大词典
 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
  中国百科全书
  英汉对照词典
  三藏法数
  佛学常见辞汇
  法界次第初门
  法门名义集
  俗语佛源
  法相辞典
  翻译名义集
  佛学次第统编
  五灯会元
 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
  历代名僧辞典
  阅藏知津
 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  阿含辞典
  佛识慧集
 
【四无量 】

梵语catva^ry aprama^n!a^ni,巴利语catasso appaman~n~a^yo。又作四无量心、四等心、四等、四心。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,令离苦得乐,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。据中阿含卷二十一说处经、大智度论卷二十所列举阿毗昙说之解释,即:(一)缘无量众生,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,而入‘慈等至’,称为慈无量(梵maitry -aprama^n!a ,巴metta appaman~n~a^ )。(二)缘无量众生,思惟令离苦之法,而入‘悲等至’,称为悲无量(梵karun!a^prama^n!a ,巴karun!a^ appaman~n~a^ )。(三)思惟无量众生能离苦得乐,于内心深感喜悦,而入‘喜等至’,称为喜无量(梵mudita^p rama^n!a ,巴mudita^ appaman~n~a^ )。(四)思惟无量众生一切平等,无有怨亲之别,而入‘舍等至’,称为舍无量(梵upeks!a^prama^n!a ,巴upekkha^ appaman~n~a^ )。

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载,修四等心得度欲界天,而住于梵处,故四无量又称四梵堂、四梵处、四梵行。盖四梵堂之说,或系外道婆罗门所倡,杂阿含经卷二十七所载诸外道亦有同类说法。而佛陀转用彼说,以教授诸弟子。

 据俱舍论卷二十九载,‘无量’一词,凡有三义:(一)以无量之众生为此四心之所缘,(二)此四心能牵引无量之福,(三)此四心能招感无量之果。同卷又举出四无量对治四障之说,即以慈无量对治嗔,悲无量对治害,喜无量对治不欣慰,舍无量对治欲界之贪嗔。关于四无量之依地,喜无量为喜受所摄,故依初静虑与二静虑,慈、悲、舍三无量则通依四静虑、未至定、中间定等六地。或谓四无量为有漏之根本静虑所摄,不能断诸惑之得,故除去未至定,而仅依五地。或谓四无量广摄定、不定地,通欲界地、四根本定、近分定、中间定等十地。盖于小乘,唯缘无量众生,而起慈、悲、喜、舍四心;然于大乘,则广说众生缘、法缘、无缘等三种慈,故说法自有不同。大智度论卷二十列举三种慈,即:(一)众生缘,为凡夫及有学之人所生起,即缘一切众生而无怨亲之别,普欲令得利益。(二)法缘,为无学或辟支佛等所起,即以慈念缘五蕴之法,令不知人空者得乐。(三)无缘,为诸佛所行,以佛住于实相而无分别,故心无所缘,唯以诸法实相智慧,令众生得。上述三缘于悲、喜、舍亦如是。此乃于所缘有异,故各得三种分别。[长阿含卷八散陀那经、未曾有因缘经卷上、弥勒菩萨所问经卷七、品类足论卷七、成实论卷十二、大乘庄严经论卷九、十地经论卷五、四念处卷三、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、法华经玄赞卷三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]



[佛学大词典]


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 ---教育性、非赢利性、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[无量香光佛教世界] 管理员信箱 alanruochu_99@126.com [沪ICP备05006631号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