显密文库 般若文海 大藏经 佛教音乐 在线抄经
佛教辞典
大藏经全文检索
佛教辞典总汇[在线阅读]
 
 选择要查阅的辞典
  佛学大词典
 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
  中国百科全书
  英汉对照词典
  三藏法数
  佛学常见辞汇
  法界次第初门
  法门名义集
  俗语佛源
  法相辞典
  翻译名义集
  佛学次第统编
  五灯会元
 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
  历代名僧辞典
  阅藏知津
 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  阿含辞典
  佛识慧集
 
【止 】

梵语s/amatha,巴利语samatha,音译作奢摩他、舍摩他。又作止寂、等观。为禅定之另一称谓。即止息一切想念与思虑,而心归于专注一境之状态。天台宗以止配于空、假、中三观,而分为三止:(一)体真止,体得一切皆空之止。为对应于空观之止。(二)方便随缘止,又作系缘守境止。即菩萨以方便随应众生诸场合,安住假谛之理而不动之止。为对应于假观之止。(三)息二边分别止,兼有第二与第一之义,但不偏于空有二边(两极端),系住于中道之止。为对应于中观之止。

 摩诃止观卷三上载,止有三义:(一)息之义,即令一切恶觉恶观寂然不起之相;此系就‘所破’之观点而言。(二)停之义,即令心缘于谛理之中,系念现前而停住不动之状态;此系就‘能止’之观点而言。(三)对不止止之义,即以非生非灭、非垢非净之‘法性’而称为止;此系就‘谛理’之观点而言。

 此外,一般常将‘止’与‘定’(即三摩地)视为同一者,然若据瑜伽论略纂卷五所说,则两者仍有其相异之处,即三摩地通于定、散,复通于染、净。奢摩他仅于定位中有,而于散心中则无;仅于净位中有,而于不净中则无;仅于‘有心位’中有,而于‘无心位’中则无。又通常将止、观二者并称为止观,谓摄持心念,归止一处,以防止神识飞扬散动,并遮止邪念妄想之生起,此称为止;若能进一步开启正智以观照诸法,则称为观。故知虽将二者并举为一词,然相形之下,前者(止)之意义偏向消极性、防遮性,后者(观)则具积极性、建设性之意义。[杂阿含经卷二十一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、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、大乘起信论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、法界次第卷上]c 参阅‘止观’1476)



[佛学大词典]


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 ---教育性、非赢利性、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[无量香光佛教世界] 管理员信箱 alanruochu_99@126.com [沪ICP备05006631号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