显密文库 般若文海 大藏经 佛教音乐 在线抄经
佛教辞典
大藏经全文检索
佛教辞典总汇[在线阅读]
 
 选择要查阅的辞典
  佛学大词典
 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
  中国百科全书
  英汉对照词典
  三藏法数
  佛学常见辞汇
  法界次第初门
  法门名义集
  俗语佛源
  法相辞典
  翻译名义集
  佛学次第统编
  五灯会元
  南传佛教英文辞典
  历代名僧辞典
  阅藏知津
 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  阿含辞典
  佛识慧集
 
【南传佛教 】

又称南方佛教、南传上座部。佛教源于印度,其后向外传播,分成两大主流,流传于东南亚一带,包括锡兰(斯里兰卡)、缅甸、泰国、高棉、寮国等,即是南传佛教。所谓南传佛教,主要指盛行于上述五国,而以锡兰大寺派为传承之上座部佛教而言。另一主流,经中亚传至中国、韩国、日本,属北传大乘佛教。两大主流最大不同处,在于:南传佛教之三藏经典以律藏为主,用巴利文书写,盖南传佛教徒重实践,故强调戒律至上,藏经泛称声闻藏;北传佛教之三藏经典以经藏为先,用梵文书写,藏经泛称菩萨藏。

 西元前三世纪中叶,阿育王之子摩哂陀长老往锡兰传教,佛教迅速发展,经二百年,以大寺为统一教团之中心。至西元前一世纪,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派,前者坚持保守传统上座部佛教,后者容纳大乘佛教,二派对立达千年。同时(西元前一世纪),大寺派长老并举行上座部佛教第四次结集,首次用巴利文将上座部佛教三藏记录成册。西元五世纪,佛音论师于大寺注释三藏,奠立大寺派基础,并形成南传佛教。

 至于佛教传入东南亚地区,除阿育王遣僧传教金地国(或谓即今下缅甸以迄马来半岛)一说外,根据出土之古物,最早或在今泰国中部。古代东南亚佛教,大乘、小乘交替兴废,然以南传上座部势力为大,影响最钜。大约至十四世纪,缅甸、泰国、高棉、寮国等,已完全变成以锡兰为传承之上座部佛教。十九世纪,上座部佛教在锡兰分裂为暹罗派、阿摩罗普罗派及罗曼那派等派别;在缅甸分裂为善法派、瑞琴派及门派等派别;在泰国、高棉、寮国则分裂为法相应部与大部等派别。

 南传佛教之特色,就部派、典籍、学说、实践等四方面略述如下:(一)就部派言,保有上座系统中和法藏部相类之面目。惟其上座部学说实非纯粹正宗,印度佛教史家遂视之为上座部之别传,常以‘分别说’一称加以区别。从南方七部毗昙中‘论事’一书,可知南传佛教主张:(1)过去未来法无体,(2)并非一切都实有,(3)四谛可以顿得现观,(4)一定没有‘中有’,(5)阿罗汉不退,(6)无真实之补特伽罗。(二)就典籍言,有七部论书,依序即指:法集、分别、界、人施设、双、发趣、论事。除论事之外,余皆相传为佛说。又此等论书大体即由‘舍利弗毗昙’各分发展变化而成。(三)就学说言,有:(1)心性本净说,主张从离染心得解脱。(2)佛道不共说,声闻等始于厌离,佛始于悲,故其发展不同。(3)佛陀观,系以历史上之释迦牟尼佛为主,并非如大众部叙述理想化之佛陀。然佛陀为超越之存在,故不止于今生,早已于过去历劫积集菩萨行,具足三十二相、十八种不共法,教化一切众生。(四)就实践言,南传佛教有一套组织完备之说法,其有关之论书,先有优波底沙注释之解脱道论,继有觉音尊者之清净道论。清净道依戒定慧三学之次序,而以定学为中心,从十遍处(特别是从地遍处)入手,能达到四种禅定。十遍处以外,尚有十不净观、十随念、四梵住、四无色、食厌观和界差别观,合为四十种业处,随学者性格不同,业处各有所适。此等学法实与北方以遍处等作禅定之功德看待者大异其趣。[略论南方上座部佛学(吕澄)、南传佛教史序(净海)]



[佛学大词典]


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 ---教育性、非赢利性、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[无量香光佛教世界] 管理员信箱 alanruochu_99@126.com [沪ICP备05006631号]